
《嘎达梅林》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嘎达梅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嘎达梅林》教案1教学思路:
这使一节唱歌课,我想让学生们在一节课当中,不但学会这首歌曲,而且还要更广泛地了解蒙古族。
1、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图片,一下把学生带到蒙古草原来;
2、讲解蒙古族的特征,引出“嘎达梅林”;
3、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歌曲演唱时的情绪;
4、顺其自然,学唱歌曲,解决难点;
5、分组讨论、展示,给学生主动参与及表现自己的机会;
6、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学生更能很好的演唱歌曲;
7、展示器乐教学,所以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这首歌曲。
8、音乐欣赏《嘎达梅林》
教学内容:
认识马头琴、欣赏《嘎达梅林》教学目标:
1、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2、了解《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及《嘎达梅林》多种音乐题材的表现形式。
3、初步了解蒙古的风土人情。教学重点:认识马头琴及其音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很多家长来到我们班,希望咱们大家好好表现,咱们一起度过欢乐的“音乐四十分”。我给大家带来的见面礼是: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并回答问题:。乐曲的名称是?(板书:嘎达梅林)
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表现的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板书:马头琴)
二、新授部分:
(一)蒙古族风土人情。
你能谈谈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吗?
蒙古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治区,地处高原,地哉辽阔,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吃:以肉食为主,多吃肉块、炖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
奶食以马乳为主。
4穿:四件套(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圆形为主,冬暖夏凉。易于拆建。语言:使用本民族语言学家规范的蒙古文。
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蒙古笔举行那达慕“娱乐游戏”之意。包括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
歌舞:传编的有马刀舞、盅碗午、鄂而多斯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乐器:马头琴。
(二)认识马头琴
1、刚才乐曲演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呢?(马头琴)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马头琴:(课件展示)
3、它为什么被称为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因为琴头上刻有马头而得名。
4、谁知道马头琴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放牛娃。一天,他看到路边有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非常可怜,就把它抱回家去养着。小白马一天天长大了,他们就象一对好朋友,一时一刻也不分开。有一年,苏和带着他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草原上的赛马会,并得了第一名。王爷要苏和把小白马卖给他,苏和不肯,狠心的王爷赶走了苏和,抢走了小白马。小白马想念苏和,跑了出去,被王爷命人乱箭死。苏和日夜思念着小白马,一天晚上,他梦见小白马回来了,轻轻对他说:“我的小主人,我真想你啊!你拿我身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苏和含着眼泪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琴杆顶上雕刻了马头。从此,苏和天天拉琴,就象小白马在唱着歌。就这样,马头琴传遍了整个草原,成为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
5、简介马头琴:
追溯马头琴的历史,非常久远。元朝初期,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275年5月就到了内蒙古多伦县。仕元十七年他回国时,把马头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头琴一般为独奏乐器,有时也用于民乐队演奏。演奏方法和其它拉弦乐器不同,弓子不
5是在两根弦中间演奏,而是在两弦的外面演奏。
6、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马头琴独琴,体会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马头琴的发音柔和浑厚,音色宽阔低沉,富有草原风味。)
(三)欣赏《嘎达梅林》
认识了马头琴,我们不得不提到,用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1、《嘎达梅林》是什么意思?
“嘎达”是英雄的名字,“梅林”是王府中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名。还有一种解释是:英雄的名字叫那达木德,又名孟亥山,蒙古族人,1892年生,1931年牺牲。“嘎达”是幼子的意思,“梅林”是官衔。
2、 《嘎达梅林》既然是英雄的名字,那《嘎达梅林》这首有名的蒙古民歌,为什么代代相传?(唱的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9年前,蒙古族封建王公达尔罕企图出卖旗地,便勾结东北军军阀强行开垦土地。这一暴行引起蒙古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嘎达梅林代表人民的利益到沈阳去控告。但是,事与愿违,不仅控告无效,他反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嘎达梅林的妻子牧丹闻讯后,带领群众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嘎达梅林率众起义,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封建贵族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后来,嘎达梅林被蒙奸李守信陷害,在辽河畔被敌人包围,后在战争中壮烈牺牲。(请同学们电影片断)
4、人们怀念英雄,就把这一动人的故事编成了民歌,在草原上代代流传。请同学们猜猜由这故事改编成的民歌最早有多少段歌词?(500多段)。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四段,是由作曲家安波整理改编的。
5、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民歌《嘎达梅林》,谈谈你对歌曲的感受?
(歌曲的节奏舒展从容、稳健有力,旋律宽广豪迈、庄严肃穆,既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英雄崇敬爱戴的感情,也突出了英雄高大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1、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历史,人们还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嘎达梅林的赞美与追忆。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电影《嘎达梅林》。就是我国著名的导演冯小宁根据这动人的故事而创作的。整个电影获得了极大好评,并获得了中国“优秀故事片奖”。
2、你还知道《嘎达梅林》的哪些音乐表现形式?
3、作曲家辛沪光,以《嘎达梅林》这首民歌为素材,用音乐中的一个大型形式来全面而深刻的反映这一历史事件。交响诗《嘎达梅林》就这样诞生了。
4、简介交响诗
这首交响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草原主题;第二部分斗主题(包括第一次战斗和第二次战斗 ……此处隐藏12750个字……:这节课,我们充分了解了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风土人情等,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到内蒙古看看,和蒙古族人民结成好朋友。
课后记:
本节课通过充分展示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使学生非常感兴趣,很好的完成了歌曲的学习。
《嘎达梅林》教案9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文化,感受悲壮的情绪,在歌曲学唱中,丰富情感体验。
2、在聆听欣赏、感受体验中学习本课内容。
3、能用连贯、悠长的声音演唱歌曲《嘎达梅林》,并认识马头琴,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教学重点:连贯、悠长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认识马头琴
教学难点: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随歌曲步入教室,师生律动
师: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生:草原、蒙古包……
师:说得真好,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蒙古大草原。可是,你们知道
吗,就在这里发生过一场战争,有一位民族英雄为了捍卫自己的家乡――草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知道他是谁吗?就让我们在《嘎达梅林》这首歌中寻找答案吧。
二、聆听学唱、感受体验
1、初听感受
师:请大家欣赏歌曲后,告诉老师这位英雄是谁?歌曲情绪、速度分别怎样?
生:汇报回答问题(嘎达梅林稍慢的悲壮、优美……)
2、背景简介
师:?早在清朝末期,蒙古族有个王爷,很霸道,他想抢占、没收3/4思维土地,
蒙古族人民只能流浪,在这个时候,有一位英雄——嘎达梅林为了人民的土地和利益,与封建王爷造反起义,进行斗争,后来壮烈牺牲的故事。人民为了纪念他,创作了这首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这首歌至今还在草原上广为传唱。这段歌曲共四段歌词,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歌曲前两段。
3、复听理解
师:我们再来聆听一遍,从歌词歌旋律中进一步感受歌曲悲壮、深情的情绪。
4、在听升华
师: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歌唱家是怎样演绎这首歌的?大家可以小声哼唱。
师:第一段速度较慢,用叙述的语气演唱,似讲故事的人在向我们娓娓道来,第二、三段音乐有了变化,速度加快,战争--英雄--颂扬,用歌颂、赞扬的.的语气演唱。
5、歌曲学唱
师:现在我们模仿歌唱家的状态,学唱第一段歌词。在歌曲演唱中注意声音的位置,还有四拍的长音要拖足。
学唱第一段:
(1)指导生学唱歌曲(及时对难点地方予以指导)
(2)难点点拨:声音的连贯性、声音的位置、音准
学唱后三段:
(1)现在我们按照第一段的要求,将歌曲后三段歌词,完整演唱一遍。
(2)声演唱歌曲(及时指导)
6、完整演唱
师,唱的真不错,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再次有感情地完整演唱这首歌曲。
生:演唱有感情歌曲
7、视唱曲谱,分析旋律
师:同学们唱的非常好,充满了感情。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轻声视唱旋律。看看歌曲反复运用了哪五个音?
(1)民族五声调式:歌曲反复运用了哪五个音?(1 2 3 5 6)
〔2〕再唱旋律,体会民族调式特点。
8、感受体验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跟着老师的韵律,我们一起体验一下蒙古族的舞蹈韵律吧。
(师示范,生模仿)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大家学得非常认真,蒙古族的舞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表现出来的,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民族特色。
认识马头琴
(1)导言:这首民歌流传很广,也有许多艺术形式都表现了这个题材。在蒙古旅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什么?你见过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因琴杆上雕有马头而得名。
2、初听感受
(1)初听:下面就请大家听一听,由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又会给我们带来了怎样不同的感受呢?
提问1:谁能说说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又给大家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提问2:请同学们对比一下,马头琴与歌曲这两种不同艺术形式表现的《嘎达梅林》,分别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师总结:作曲家通过不同音乐要素的变化,把嘎达梅林的音乐形象更好地表现出来。
四、再唱歌曲,结束本课
师:嘎达梅林的故事感天动地,他的精神不但鼓舞着蒙古人,也鼓舞了中国人及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好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让我们再次随着音乐离开教室。
《嘎达梅林》教案10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过程与方法: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运用骑马动作,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由慢到快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马头琴五重奏《嘎达梅林》,了解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热爱,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乐曲主题出现的次数,每一次的速度,音区,音色的变化。
教学过程:
1、随着乐曲走进教室。
2、今天赵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舞蹈,请大家欣赏,老师的这段蒙族舞好看吗?不知道有没有小朋友注意到音乐,有没有人能哼唱一下?一点点也行。教师边哼唱边舞蹈。出示简谱,一起唱一唱。简单介绍蒙族,蒙族人居住在大草原上,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平时喜欢骑马,射箭,摔跤,有着一个传统的节日叫那达慕大会。蒙族人非常喜欢马,人人都会骑马,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甚至乐器都跟马有关,蒙族有一样非常著名的乐器叫马头琴,介绍马头琴和马头琴的传说。
3、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蒙族,来听一听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嘎达梅林》,找一找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刚才我们唱的这段主题音乐?三次。教师在每次出现主题音乐的时候就用不同动作来表现
4、分段聆听,说一说每一段的速度,音区,音色。
次数音区音色速度形象
1低深沉浑厚中速稍慢沉稳
2高明亮中速高大英勇
3中饱满中速稍快大无畏
第一遍:用脚步表现,第二遍:用手部动作表现,第三遍:肩部动作表现
仔细聆听第三次主题音乐,运用了什么伴奏乐器?鼓,古时候用鼓来鼓舞士兵出征打仗,这一乐段表现嘎达梅林与他的起义兵们在沙场征战。
5、听完乐曲,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嘎达梅林到底是什么意思?介绍人物和生平事迹。
6、乐曲表现了嘎达梅林怎样的英雄形象?沉稳,高大英勇,大无畏
7、在嘎达梅林起义的誓词中这样说道:祖先给我们留下这片草原,我们不能给后代留下沙漠。而如今北方的沙尘天气越来越严重,起因就是草原森林的退化,为我们生活的环境,嘎达梅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8、最后请大家随着音乐,伴着动作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