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1对《伤仲永》一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重围绕课标确定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采用学生的小组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和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聪明与勤奋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不足之处: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应该还要加强朗读训练‘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另外一点是:太顾虑初一孩子小,初学文言文,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上多拖延了一些时间。
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2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行为反思:
从以上案例看出,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学习主动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到了提高,而且敢于说出心里的话,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假对话。同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3从我们上学始,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来教读此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初一孩子活泼可爱,爱说爱笑,但文言底子薄,阅读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
如何指导?思来想去,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循序渐进,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
师: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举手的很多。
生1:异
师:为什么?
生1: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文理皆有可观者。
生2:众人
生2: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
师:很好!有道理,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
生:伤
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并提醒注意“发展历程”几个字。学生稍作思考。
生:赏
还有学生说到了“赞”“夸”等字。
师:我个人认为“赏”和“伤”两字很好!不仅能说明问题,更是谐音妙用,记忆深刻。
学生点头认可
师面对生:有个问题,“赏”字的支撑依据是什么?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师,不明白什么意思。
师:也就是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赏”的情感。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师课堂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学生能听得懂语言提问。
生:“即书诗四句”中的“即”为立即的意思,五岁就能“立即”写出诗句,作者的赞赏之情足以体现。
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体现出赞赏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 ……此处隐藏4104个字……词填空,该同学竟然半天写不出一个词,正当我准备再点一名同学上黑板来默写时,他的好朋友B同学主动举手,B同学平时也是比较调皮捣蛋的类型的,这次举手令我很意外,我犹豫了一下,才点头同意他上来试一试。结果更加出人意料,B同学准确无误地将所有字词一一默出在黑板上。全班响起一片快乐的掌声。我重重地表扬了B同学一番,很明显,回到座位的B同学受到了大大的激励,听课都专心了很多,而且接下来好几堂语文课他都能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了。只是A同学的自信心,需要花时间多加鼓舞了。
第三,学生需要练习的反复。
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很多知识讲解一次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效果。比如字词,先得由老师带着纠正读音,接着得安排他们自己写一写,写完不止,还要让他们读几遍,读完再抄两回,如此反复强调反复落实,学生自然也就在心里有了个初步印象了,明白到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了,会自然而然地让自己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走了。
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8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在教学时对文章内容内涵的理解不难,本文作者为一个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最后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但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所以本文的文言诠释是重中之重,因为用现代文理解了文章,其阐述的道理就会水到渠成地让人领悟。尤其最后一段文言虚词较多,逻辑性又强,所以翻译起来更是大有嚼头。
然而文言文翻译的落实是个很大的难题,上课时,带着学生们逐词逐句地采取多种形式对译了,学生们在做课堂练习时又磕磕碰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想,如果下次改变一种译释方法效果应该不一样。具体是:
一,先回忆一下文言译释方法即: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直,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补,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删,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调,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二,就座位的每一小组各负责几个句子的翻译,并动笔写在练习本上。
三,一个一个句子参读各小组学生的翻译结果,同学,老师一起分析评价,最后确定一个最佳翻译。
相信下次我们的配合会更加默契,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
伤仲永教学反思范文9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文言文教学的字词落实部分常是老师大包大揽,谈不上自主、合作学习。老师们的理由是:中考120分中只有文言文12分、默写10分是课内的,其他都来自课外,如果说课内部分是可感的小石粒,课外部分则是飘渺的空气,只有老师的包揽才能保障学生能紧握小石粒,落实得准确、到位。
《伤仲永》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注解丰富,内容浅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同学的合作指点、老师的释疑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我们备课组拟定为两个课时,在以下方面让学生放手学习:
1.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讨论落实字词。
整个第一课时,我们没有涉及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受阻部分集中在词类活用上,如“父异焉”中的“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等,其他字词问题不大。
2.放手让学生合作解疑。
学生在落实字词过程中碰到的阻碍,我们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小组讨论,学生首先解决了“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明白名词带了宾语,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带着这种认识,学生解决了类似“父异焉”中的“异”这种意动用法。
3.尽可能让学生多读。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在于诵读,第二课时,每个环节我们都安排了朗读。朗读中思考方仲永变化的过程;朗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不同梯度的问题带动着不同梯度的朗读,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背诵此文。
4.让学生联系现实谈感悟,培养刻苦精神。
本文极富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培养其刻苦思想很是必要,在学生理解了中心后,联系现实谈感想,能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学过此文后,在小测中,学生的字词检测做得比较好,化解了我们课前的担忧。
不足之处,语文课堂需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体验,让每个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基础、学习动力相差太大,个别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也有一些学生热衷讨论,但不愿动笔记下重点,留下课一下什么痕迹都没有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