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亡羊补牢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2.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寓:寄托。言:讲道理。
寓言的特点: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看图猜成语
(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坐进观天.揠苗助长)
二、情景再现
大家刚刚看到这个有趣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三、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质疑:谁能告诉我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亡:丢失亡羊:丢了羊补:修补牢:羊圈亡羊补牢:丢了羊后去修补羊圈。
四、读课文思考问题。
1.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了羊?2.第一次丢羊之后,养羊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3.第二次丢羊之后,养羊人又是这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五、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1.读1-4段.思考: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2.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丢羊的事。
3.思考:养羊人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破了。那么第二次丢养是因为什么呢?(不听街坊劝告)
4.街坊是怎么劝告他的呢?
指名读接访和养羊人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养羊人有那么多羊,只丢了一只羊,他当然满不在乎,而他的街坊却着急了。
你能当当这位好心的邻居来劝劝养羊的人吗?
5.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你能给句子换个说法吗?养羊人的`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想法不对,因为他不修羊圈还会再丢,他只想到已经丢的养回不来了,却没有想到还会在丢羊)6.养羊人不听劝告的后果是什么?齐读第四段。思考:“又”是什么意思?
(这一次丢养的过程跟第一次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不听劝告,没有及时补救过失,不好的结果就会重演。同学们这样的道理也适应于学习。比如:作业如果做错了,一定要好好分析原因,及时改正错误,下次不在出错。
7.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出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的想法。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后悔”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感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说明养羊人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给句子换个说法)8.思考:养羊人现在修养圈晚不晚,为什么?
现在修羊圈不晚,这样以后就不会丢养了。这一次养羊人思考问题比第一次有了进步,想问题更全面了。
课文中哪一句说明现在修羊圈不晚?(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再也”一词说明了什么?(强调从此以后他的羊一直都没有丢过)9.课内拓展:
如果养羊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10.想一想: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小结:
一个人有错,只要及时纠正,就不算晚。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四、拓展:
在你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
五、总结: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六、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2课文《亡羊补牢》出自,其原文如下:
【原文】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juàn)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kū)窿(long)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
街坊劝(quàn)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教材简说】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蕴含着讽刺意义的简短故事,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理。情境创设多以美为突破口,先声夺人,寓言中的情境创设比其它课文中的情境创设有绝对优势。
寓言中那些会开口说话的植物、动物或人物都形象鲜明,举止或言行十分可笑,以此创设出的情境是多么令学生感兴趣呀!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犯了错,及时改正,还不算晚。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方案一】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 ……此处隐藏20366个字……三、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1)、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中“亡”和“牢”的意思(XX)
(2)、养羊人一共丢了(XX)次羊。每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他分别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完成表格
(3)、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他的邻居恰好经过,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请动起你的金手指,写下他们可能说的话。
邻居说
养羊人说
(4)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类似养羊人的例子,请举出一个事例。
过渡语:孩子们,看你们的'导学案完成的不错,现在来交流汇报,碰出咱们的“智慧之花”吧!
四、交流汇报
A 、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亡羊补牢”这个成语中“亡”和“牢”的意思。后Ppt出示答案,生齐读,加深印象。
B 、那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啊?第一次为什么会丢呢?引导生看书中第一段,齐读相应语句。在起因处板书:圈破羊丢。师:他是怎么想的,如何做的呢?生答。引导生找
由于他不修羊圈,结果怎么样?生答。板书经过:不听劝告,再次丢羊
C 、那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修羊圈,此时他很难过,他有什么想法呢?根据生的回答,引导生找到课文最后一段相应的语句品读,引导生想象他后悔叹气的样子。后悔之余,他是怎么做的呢?结果如何?根据生的回答,出示Ppt相应的答案,板书结果:修羊圈,不丢羊.
D 、揭示寓意。师指着板书,养羊人虽然丢了羊,但他后来听取(XX),及时(XX),所以没有再(XX)。可见他是个(XX)的人。生活中,我们犯了错误,也要(XX),也不算晚。板书寓意:知错就改,为时不晚。
五、拓展延伸
A 、无巧不成书,养羊人在修补羊圈时,他的邻居恰好经过,把你们想象到他们会说的话语说出来吧。请一学生说,师评。老师也写了几句话,ppt出示,请男女生分别读邻居和养羊人的话。
B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类似养羊人的例子,师先举出一例子,再请一位学生来说说类似的例子。生说,师引导。师评。
六、课堂小结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亡、牢”等6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另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开火车读生字词,评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窟窿”就是——(洞)。
(2)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自然段。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紧”?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书写生字。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老师范写生字,注意提示学生难写字和易错字,学生书空并在课本中描红临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