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说课稿

时间:2024-03-26 10:48:25
《凡卡》说课稿

《凡卡》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凡卡》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凡卡》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凡卡》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12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写的信的内容”和“凡卡的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一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情景教学法,直奔重点,, 引导感悟。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初设疑问

由“圣诞节”这一西方节日谈起,此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春节那样隆重。当我们沉浸在新年的快乐之中时,在19世纪的俄国有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凡卡,在最快乐的圣诞节夜里,孤零零的正边哭边给他爷爷写信,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1、快速读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于课始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读书就有了热情)

2、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作者叙述的内容、信的内容、回忆的内容。

(二)重点段落,精心研读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 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必须突出重点段落,才能触类旁通。信的内容中,重点感悟是“凡卡学徒生活苦”(第8自然段)。回忆的内容中,精读“凡卡与爷爷砍圣诞树”(第1 3自然段),深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第21自然段)。

1、指导感悟第八自然段,采取自读和交流讨论的方式。指导过程如下:

师: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诉说学徒生活的事中,哪件事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师:那好,大家再认真阅读这些内容,看看通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 (学生自读本段)

生:我对凡卡挨打这件事情感受最深。通过“揪”、“拖”、“揍”这些词,我仿佛看见了凡卡挨打时满地翻滚的样子。

生:我对老板娘拿鱼嘴“戳脸”,伙计们“捉弄”他,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拿凡卡不当人,我们仿佛能听见凡卡挨打时痛苦绝望的惨叫声。

师:说得好,体会得很深。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对凡卡挨饿这件事情感受很深。从“一点面包、稀粥”等词我能体会到凡卡几乎天天挨饿,我仿佛能看见他瘦得皮包骨的样子。 生:我对凡卡挨冻、睡不好这些内容同样感受很深。“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还有一处“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从这些内容中,我仿佛能看见凡卡缩在墙角里瑟瑟发抖的样子。

师:大家体会得多深啊!从凡卡受到的这些苦中,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什么?

生:他的命运很悲惨!

接着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10、第15自然段,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胆提问,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凡卡的不幸。最后,让学生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了凡卡的悲惨生活。

凡卡回忆的“快乐”生活,是和爷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这一段放手学生去读,读出凡卡的快乐和爷爷的有趣。读后教师质疑:课文写了凡卡学徒生活苦,为什么又回忆凡卡乡下生活的“快乐”,这是不是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这样写更反衬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三)拓展想象,深化主题

课文最后写了凡卡寄信和做梦,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 《凡卡》的末尾段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本片段以省略号结尾,作者没有告诉读者小主任命运的最终结局,对此,我为学生创设一个拓展想象的空间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去共同完成这个悬念,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师:小凡卡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

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后,跟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或讨论一下。

四、 板书设计:

15凡卡

乞求爷爷带他回去

挨饿 挨打 睡不好 被欺负

{沙皇统治,命运悲惨}

《凡卡》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凡卡》,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节选,全文记叙了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向爷爷诉说自己在鞋店当学徒的悲惨遭遇,乞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内容以凡卡写信的顺序(准备写信-写信-寄信)安排,并有两处插叙(忆守夜、忆砍树)和意味深长的结尾(以梦结尾,含义深刻)。

本文表达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文中以引用写信的内容为主,基调是“苦”;文中插叙回忆的内容,基调是“乐”。最后,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有所了解,关注人物的悲惨命运;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情感价值取向、隐含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孩子的悲惨生活,让学生明白凡卡的悲惨生活只是旧俄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激发学生对穷苦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对旧俄黑暗社会的憎恨。隐含点就是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爱国之情。

教材地位:

通过前几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 ……此处隐藏24354个字……凡卡的悲惨命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达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3、以导助学,以读促情: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信的内容”紧扣凡卡的悲惨命运“设疑提问,按文入情”,在学生了解了六件事,感到学徒生活这件事印象最深刻时,抓住主要矛盾,环环紧扣,勾画重点词点句“揪、拖、揍、戳、打”,引导学生进入学徒生活的悲惨情境。此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亲爱的爷爷……我就要死了。”指导学生并自己范读把“发发、再也、跪下”读重音,以体现凡卡在绝望中。在读两处省略号的时候,停顿的时间稍长些,以体现凡卡当时难过心情。在读“我再也受不住了”和“我要死了”这两句加上轻轻的抽泣声,效果更好了。这样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读法,使学生产生如闻凡卡的哭声,如见凡卡挨打的场面,产生声泪俱下的效果。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4、运用“对比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通过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领读、对比读等方法,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产生愤恨与同情的感情,提高阅读效果。在讲“回忆往事”时,采用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

山林怎么样?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

爷爷怎么样?爷爷冻得吭吭地咳,……

小枞树怎么样?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

小野兔怎么样?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

学徒生活的痛苦和砍圣诞树时的乐趣进行明显对照,在对比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达到教学与发展学生思维的辩证关系。

5、利用电教手段,了解凡卡的内心:

在教学中,把课文中的插图采用投影仪器进行放大,通过对插图"神像、楦头"等景物的教学,体会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心理。通过对凡卡神态的教学,体会凡卡信时的痛苦和哀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的向往心理。

6、采用先教后放的方法,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在学习凡卡学徒生活时采用精讲精练,在讲回忆往事时采用扶读方法,在学习作者的叙述时采用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学风,充分显示了教学的民主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妥善处理了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7、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法,理解课文:

教学中,“从整体感知,明确重点、教给方法,提示重点、尝试学法,理解重点、运用学法巩固重点、反馈全文、延伸重点”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结构程序。

四、教学程序

本课用三课时教学。

1、第一课时:

⑴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⑵学生快速阅读、按写信前、写信、写信后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⑶突破难点,弄清"信的内容、回忆往事和作者的叙述"三部分内容。

⑷朗读全文,读懂句子。

2、第二课时:

⑴依据教材内容,设疑提问,直奔中心明确重点

⑵教给学习方法,学习"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

⑶尝试学法,学习"回忆往事"通过与凡卡学徒生活的对比,理解训练重点。

⑷利用电教、通过图片的景物,凡卡的神态、运作、联想的想象,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⑸反馈全文,延伸训练重点。

3、第三课时:

⑴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读全文。

⑵从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的读法,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⑶总结全文,说说凡卡这篇课文为什么感人。

⑷指导完成课后第二题。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反映教材内容,表现教学思维辅助教师讲解,启迪学生思维,是完成教学的主要手段。

《凡卡》说课稿13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它主要记叙了九岁的凡卡被爷爷送到莫斯科城里的鞋店当学徒,受到了种种虐待,急切地想回到乡下,却不能实现这个愿望。文章反映了凡卡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与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凡卡的同情。这是一篇情感至深的佳作。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性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较好地体现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我设计了 “以读促悟,悟中生情”的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主地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悟情。

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感情基调。学生边读边思考:凡卡给爷爷的信中写了什么?读到哪心有所触动。学生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随意说出内心感受,初步悟出了凡卡的可怜,奠定了这堂课的感情基调。

二、再读课文,自主合作,再悟情。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感受,因而我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独立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及句子,并想想感受到了什么及其原因。

2、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感受,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且能对别人的感受作出评价和补充。

这样,学生从独立地探究课文到合作探究,对课文内容作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就进一步加深了情感体验。

三、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促悟情。

通过自学,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感情有了一定感悟后,以学生交流为主,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落及语句,促进学生情感进一步深化。

1、品读凡卡挨打、吃不饱、睡不好的句子,具体形象地感受凡卡生活中受到的种种折磨。通过学生自学结果,学生交流出重点的词句,并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悟到老板等人的凶狠,凡卡的痛苦,凡卡对老板的憎恨等情感。

2、品读凡卡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的句子。文中这类句子感情至深,饱含了凡卡绝望地呼救。学生有了前面形象的情感铺垫,再在这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朗读、评读、美读,把凡卡的悲惨对凡卡的同情这些情感体验推至一个高潮。

3、品读乡村美景及砍圣诞树的快乐,与城市痛苦生活的对比中再一步感悟凡卡的悲惨。学生自读自悟,找出凡卡想回乡下的原因:

一是乡村景美;

二是村里有爷爷,有快乐。学生在读中质疑,感悟出这里把乡村的美、乐与城市的悲、苦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了城市生活的悲惨。学生的情感至此,对凡卡悲的认识及同情是更深沉了。

四、回顾全文,情感共鸣

教师结合悲伤的乐曲,凡卡哭着的幻灯像,声情并茂地复述全文主要内容,充分堆积学生的情感,学生自由说出此时想说什么,做什么。在哀伤的氛围里,学生用口说出了心中对凡卡悲惨生活的认识及对凡卡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憎恨;对现在我们幸福生活的珍惜……再在乐曲中回味全文,从而明晰深化了学生心中的感情。学生不仅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而且受到了教育,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总之,我在教学《凡卡》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朗读为手段,以感悟为中介,以积累情感为目的,“以读促悟,悟中生情”促使学生自主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凡卡》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